首页 > UI/平面 设计师课程 博客日记
同济大学精品课程 ———— 室内设计原理.doc 10页
21-05-04UI/平面 设计师课程围观704次
简介 同济大学精品课程 ———— 室内设计原理 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目的 专业基础课。希望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理念,与人生活、工作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懂得室内设计的
同济大学精品课程 ———— 室内设计原理
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目的
专业基础课。希望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理念,与人生活、工作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懂得室内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2.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基本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今后从事建筑装饰业工作奠定基础。
3.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室内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室内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室内光环境,室内色彩和材料,室内家具与陈设,室内自然景观,室内设计与相关学科。第二部分主要结合课程作业进行讲解,包括:室内表现图技法简介;当前室内设计作品简介。第三部分包括针对课程设计作业的辅导、答疑、讲评。
4.实验或上机内容
学生需完成一项课程设计作业,如:小型咖啡屋、小型专卖店或住宅的室内设计。学生需完成一张硬质A1图纸,内容包括:平面图(1:50),平顶图(1:100),内立面图、内立面展开图或剖视图(1:50),大样图若干,彩色内部效果图,主要材料小样,简要设计说明。
5.前修课程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装饰材料、装饰构造、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建筑声学、人类工效学、环境心理学的知识。
6.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安 排 小 计 理论课时 实验课时 习题课时 上机课时 1 室内设计的概念和方法 2 2 2 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2 2 3 室内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 2 2 4 室内光环境 4 4 5 室内色彩和材料 2 2 6 室内家具与陈设 2 2 7 室内自然景观 2 2 8 室内设计与相关学科 2 2 9 布置解释作业 2 2 10 介绍当前室内设计的作品 6 6 11 室内环境表现图 2 2 12 作业辅导、答疑 6 6 13 收作业、讲评 2 2 总 计 36 36
7.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陈易等主编.室内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 来增祥.陆震纬编著.室内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 陈易著.建筑室内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4. 庄荣.吴叶红编著.家具与陈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课程内容
同济大学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近年来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不断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建筑学是我校的传统专业,生源情况非常好,学生素质高。建筑学专业的办学始终有一条主线,即:以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为精髓,以兼容并蓄、广纳博采的学术定位为基础,以当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的并重交融为重点,以国际前沿的跟踪交流为导向,把培养视野开阔眼界高、作风务实能力强,并具有很大创新潜力的高素质建筑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
室内设计是以研究建筑物内部环境(包括车、船内舱)设计为主的学科,同时也涉及建筑物改造过程中的外立面设计和建筑物周围的局部室外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包括的范围很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学者们普遍承认:现代室内设计早已超越了纯粹装饰的范围,它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根据对象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内部空间进行新的创造与组织,从而形成安全、卫生、舒适、生态、优美的内部环境,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要与精神功能需要。现代室内设计已经发展成一门融科学性、工程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表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征。正如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前主席亚当(G..Adam)所言:室内设计师所涉及的工作要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障碍设计、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措施,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总之,室内设计师应该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
室内设计本身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设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室内设计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迅速发展,目前全国的从业人数已有了很大的增长。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室内设计知识,这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学
Tags: